所以一直想說這帶地區的鄉情,但又想了很久不知從何記起,而又有人已經記述不想執人口水尾,正剛去過板門店,其實兩個地方也有一些共通點,就從這裡說起可能比較有趣,又不會偏離開這Blog原意,有鄉情有遊記,一舉兩得。
先看看兩個邊界敵對最前線圖片,板門店和沙頭角中英街:
又是說歷史時間,先說香港吧,晚生比較清楚,會利用時間列表方式表達前因後果,如詳細說明我想寫幾本書也未完,但晚生沒這種能力。
香港成立邊境背景年表:
1842 南京條約 大清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 北京條約 大清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1898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英國租借新界99年
1899 經過香港唯一內戰六日戰爭 確立英界領土 以深圳河為界 英國正式管治新界
1911 大清滅亡 民國成立
1920 省港大罷工 邊境出現緊張情況
1941 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軍從邊境進攻香港
1945 戰爭結束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 韓戰爆發
1951 韓戰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 中英屬交戰國 邊境走私首當其衝 為防中國取得物資援助朝鮮 邊境即時實施禁區邊界令 需有禁區紙出入
1962 大量中國難民逃港 禁區擴大控制 增加設施
1966 文革爆發 禁區發揮緩衝區作用
1974 港府實施抵壘政策 逃港者成功進入市區 不用遞解出境
香港邊境情況暫時說到這裡,其實還有其他事件,篇幅有限未能一一列舉。
韓國成立邊境背景年表:
1876 日本強迫朝鮮開放港口 簽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882 美國和朝鮮簽訂類似的不平等條約
1894 東學農民起義
1894-1895 中日甲午戰敗爆發 大清戰敗
1904-1905 日俄戰爭爆發 日本戰勝 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
1910 日本正式吞拼朝鮮 成為殖民地 李氏朝鮮滅亡
1919 朝鮮爆發反日本統治獨立運動
1937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1941 日本偷襲珍珠港 開始太平洋戰爭
1945 日本投降 朝鮮半島解放 分為北部蘇聯受降區 南部美軍受降區 以三八線為界
1945-1948 美國在朝鮮成立美國軍政廳
1948 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分別成立
1950 韓戰爆發
1953 韓戰結束 兩方成立非軍事區 DMZ
1976 發生板門店事件
韓國邊境背景亦都簡單說明,也是未能一一列舉,當然韓國邊境問題比香港更為複雜,因為發生過大型戰爭。
看過以上的歷史列表,已經感覺到兩地也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被殖民經驗,有一個同一時期產生的限制活動的地區,南北敵對兩種意識型態,被迫分開兩地的親人,同族群之間鬥爭(華人與華人,朝鮮人與朝鮮人)西方政權領導等等。
戰前港韓現在邊境位置兩地人民出入並沒有管制,可以自由出入,香港雖然已屬英界,但沒有限制什至兩岸居民同時持有兩地身份證,而朝鮮更是同一個國家完全沒有界線概念,港韓自身入境限制都是受到北面赤化影響,亦是同一時空發生,歷史就是如此巧合。
以下分篇用每個景點作出類比:
敵對最前線篇 中英街 VS 板門店
兩個地方本國人民想去的話都是極度困難,一般人如果想進入中街英需有當地人擔保說明原因,申請禁區紙實在麻煩,而且進入沙頭角也不可以進入中英街,相比之下覺得申請回鄉證簡單很多,如果很想去的話,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從參加華界的旅行社進入中英街,話個方法比較簡單。板門店韓國人想去更加嚴格方法我不清楚,但肯定繁瑣,外國人可通過當地旅社向聯合國申請參觀,兩個地方出入方法已有一個類似共通點了。
中英街,雖然中英街共產中國未立國前已經存在,並且只是兩邊鄉民市集,沒有什麼對抗氣氛,歷史進程將中英街帶入大時代裡面,成為冷戰時代與三八線、柏林圍牆前線象徵。
由來網上很多資訊,只簡短描述,1898年大清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雙方在這裡勘界,放置八塊界碑,確立領土。
另外香港北面以河為界,由東到西都是河流,只有短短的中英街有陸路連接,中英街位置本身也是河床位置,不過已經乾涸,所以如果沒有中英街連接,地理上香港是一個島嶼不是半島。
中英街經典照片 左英界 右華界 好近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3號界碑 英文面向英界 另一面是華界 |
出入沙頭角的禁區紙 |
華界建立中英街歷史博物館 |
板門店:
位於朝鮮半島中西部,北緯38°線以南5公里處,以前這裡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1953年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這裡簽字,板門店揚名於世。抗日戰爭勝利後,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在北緯38度的三八線。朝鮮戰爭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才把分界線向南推進到了今天的板門店位置。板門店是朝鮮戰爭和朝鮮半島分裂的見證,也是當今朝韓雙方最為敏感的前線陣地。
兩邊人民選擇篇:
橋樑 不歸橋 VS 過境耕作口
香港除了一些傳統口岸,其實還有很少知道的過境方法,通常是一些邊民利用。
因為歷史的原因,一些深港居民的田地在1898年被劃入香港新界,於是形成深圳農民去香港新界種地的現象。或新界村民在深圳也有田地,其實1949年前,深港並沒有海關,所以無所謂深圳居民和香港居民的區分。在香港新界擁有祖傳田產的寶安人,可自由過境那裡耕作自己的田地,但1950年深港開始有海關,從此香港進入偷渡時代,大量深圳居民都跑到香港去了,不過依然有很多深圳居民留在深圳,甚至有居民原來在新界居住的,又遷到深圳居住。當然深圳農民也無法去香港新界耕作了。
雖然耕作口未至於三八線不歸橋用作軍事用途,但都出現一去不回現象,例如現時馬草壟村很多村民是從對岸赤尾村,通過耕作口留在香港永不回鄉直至到改革開放。
很多人覺得肯定會選擇到韓國生活,其實在當時朝鮮的經濟比韓國還要好,直至到70年代朝鮮經濟仍然領先,當時是沒辦法想像韓國有今日,中港情況也差不多,深圳一窮二白,當時鄉民選擇到英界生活希望改善環境,但估不到若干年後深圳受惠於改革開放,現在深圳鄉民過著極度富裕的生活。
箭咀位置就是蓮麻坑耕作口橋樑 有老警員憶述 當年英軍巡邏邊境 看見對面有解放軍把守 告誡守閘警員不要得罪他們 原來這個英軍曾經打過韓戰 見識到人海戰術厲害 心有餘悸 |
耕作口橋樑 左是華界 右是英界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馬草壟村民就是利用這個耕作口 到香港生活一去不回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當年的耕作證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坐落在南北雙方的軍事分界線上。朝鮮戰爭結束時,雙方的戰俘就是在這裡交換。當時有很多被美國俘虜的戰俘,不想再返回朝鮮。他們可以選擇留在韓國,但一旦決定留在北韓,就不許再從橋上走回朝鮮那邊去,因此被稱為“不歸橋”。
沙頭角河 界河相會 VS 臨津閣 望拜壇
界河相會是文革時期沙頭角兩邊居民隔河會面現象,逃港鄉民初到香港時,還無法融入香港社會,他們想家時就相約來到沙頭角河與家人隔河喊話,喊話多是一些互相報平安的問候,有時候喊聲伴著哭聲,哭聲夾雜著喊聲,互相聽得到,看得見,但無法接觸,這麼近那麼遠,慘況至到文革結束。
與親人相會中的客家人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望拜壇 |
夫婦雕刻 碑文韓文不太理解 |
九廣鐵路 VS 京義線
兩條鐵路都有過百年歷史,但同樣是政治因素停止服務,九廣鐵路開往廣州的列車,在1949年停駛,之後以羅湖為終點站,直至改革開放復辦廣州列車。
曾經使用過的列車 停放在大埔舊火車站 |
已沒落國際級景點落馬洲瞭望台,比外國人瞭望當時閉關鎖國共產中國,區內鄉民還會穿著傳統服飾與遊客收費合照,非常熱鬧。
1967年7月8日,香港沙頭角邊境禁區中英街發生槍戰,釀六死一傷。當時,約三百名內地民兵越境集會示威,包圍沙頭角警崗,擲石開漁炮,港警以催淚彈及木彈驅逐不果,當中約一百名內地民兵持槍攻擊警崗,雙方爆發槍戰。事發後,駐港英軍駕裝甲車進入沙頭角,又調派啹喀兵前來接替警察駐守,同日下午宣布沙頭角實施宵禁,邊境全面封閉。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蘇聯人板門店事件的起因是美軍砍伐了一棵位於共同警備區內的白楊樹。美方聲稱的砍樹理由,是大樹影響了兩座哨所之間彼此觀察的視線。朝鮮不同意美軍的做法,因此雙方人員圍繞這棵大樹發生衝突,兩名美軍軍官被斧頭砍死。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米埔濕地 VS DMZ江華島濕地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在當地稱為米埔自然護理區,是一片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米埔一帶的濕地。於冬季,濕地有不少來自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的候鳥在此過冬。米埔自然護理區本身是一個禁區,邊界道路以外更屬於邊境禁區,該地可說是雙重禁區。
米埔入口位置 |
在過去半個世紀內,南北韓非軍事區一直是十分危險的地區,在內側擁有大量的地雷、坦克陷阱以及鐵絲網,使得在此居住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塊人們因害怕地雷而不敢靠近的廣大土地,回歸到沒有人類自然原始的狀態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及鳥類都在這裡棲息生存。
江華泥灘中心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臨津閣 |
中英街 |
香港 |
韓國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香港 |
韓國 |
偷渡客篇:
逃港者 VS 脫北者
兩者共通點就是如能突破邊界,就能成為當地居民,當然脫北者還有其他過程。
大陸電影 逃港者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韓國電影 北逃 照片來源 互聯網 |
看完以上景點,發現原來香港都可以有如板門店的景點,雖然沒有那種備戰氣氛,但背景都是在鐵幕下發生,香港雖然地方少,不過歷史很豐富,只要包裝一下,以上景點已經成賣點,晚生相信外國人絕對有興趣,如果他們曾經去過韓國邊境,而且為數不少。
謝謝觀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